彼得 Peter 和珍 Jane 的故事

2023年刚过完新年,正当我和一位朋友闲聊时,他突然问起我最近经常听到的两个词,好奇的问道:“你有听说过 YOLO 和 FOMO 吗?它们是什么意思呢?”

我笑了笑,回答道:“哈哈,这俩词其实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流行了,却又在近期开始火了起来。”

朋友听后回应道:“别卖关子,快点告诉我它们到底是什么意思。”

我继续说道:

YOLO 是 “You Only Live Once” 的缩写,意思是”你只活一次”

这代表了一种生活的态度,因为生命短暂所以就应该积极体验和享受生活。这类人通常倾向于把钱在短期的体验享乐上,而不是进行长期规划。

FOMO 是 ”Fear Of Missing Out“ 的缩写,意思是 “害怕错过”。

这是一种强烈担心自己会错过社交、娱乐或其他机会心理状态这类人倾向于花大把的钱来追随潮流、追求时尚品牌,即使超出了他们的经济承受能力,他们也觉得这是值得的。

朋友听后,说:“原来如此,我还以为是什么新的会计方法,比如FIFO、LIFO之类的。”

我接着回答:“虽然这两个词看起来简单,但实际上它们对一个人的财务决策和行为产生了影响!对了,你听说过 Peter & Jane 的故事吗?”

朋友说:“那不是一套英文故事书吗?我给我孩子买过。”

我笑了笑回答道:“不,这个故事你在任何的一间书店都买不到,哈哈!” 然后我缓缓道来它的内容:“Peter & Jane是两个好朋友,他们大学毕业后开始工作,可他们选择了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。。。”

Peter

25岁时,他开始工作,过着YOLO和FOMO的生活状态,每天都尽情享受生活,没有任何储蓄。
这样的生活状态,他持续了10年
34岁时,他总共存了
RM
本金
35岁时,在朋友的解说下,他意识到了存钱的重要性,于是开始每个月存储RM500块。
这储蓄习惯,他坚持了20年。
54岁时,他总共存了
RM
本金

Jane

25岁时,她开始工作,明白规划未来的重要性,每个月都存储RM500块。
这样的生活状态,她持续了10年
34岁时,她总共存了
RM
本金
35岁时,由于成为了全职妈妈,她辞去了现有的工作,也停止了储蓄。
在这20年里,他始终没有增加过储蓄的本金。
54岁时,她的储蓄还是维持在
RM
本金

假设他们都把钱放在同一个每年都会派发6%利息的投资账户里

在经过30年的复利后,

猜猜看谁的投资回报在55岁时会是最高的?

听到这里,我的朋友陷入深思,回答道:“当然是Peter的投资回报高啊!他储蓄的本金有RM12万呢!”

亲爱的读者们,现在轮到你们猜猜看,到底是谁能在55岁时获得最高的投资回报呢?

点击这里,以便揭晓答案

55岁的 PETER 有 RM227,823

> > > 55岁的 JANERM261,805 < < <

当朋友看到答案后,一脸难以置信的回答道:“怎么可能!?” 我相信读者们看到答案后也会有相同的反应。

人生有多少个十年呢?

我看着一脸惊讶的朋友,拿出手机,打开了Financial Calculator Apps 内的 Compound Interest Calculator 让朋友自己再计算一次。朋友稍后才慢慢地说:“真不敢相信,结果差别这么大,居然是 Jane!”

我接着问道:“那你是 Peter 还是 Jane 呢?“

朋友思考片刻后回答说:”我可没像 Peter 那样追求享受和体验,但在储蓄方面我确实有时断时续,有钱时就存起来,没钱时就算了,而且直到工作两三年后才开始储蓄。看来,我需要加把劲了。”

我接着说道:“财富的积累需要复利,而复利的关键因素就是时间。当你了解了 Peter & Jane 的故事后,你会明白时间对于财富积累的紧迫性,你开始得越晚,所付出的努力和代价就越大。毕竟,人生中可没有太多个十年啊!”

故事来到了尾声,亲爱的读者们,是时候审视自己的状况了,你们是 Peter 还是 Jane 呢?又或者你们能够比他们做得更好呢?让我们一起努力,追求更好的财务未来吧!

Ron Lewis

“It is never too early to encourage long-term savings.”

Leave a Comment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